Post by @i_lovememe520View on Threads
鄰居父子倆吵得不可開交,以至于完全淹沒了我刷洗衣服的聲音。兒子大吼:「你走開,不要你管,這局打完了我就睡覺」父親也不甘示弱,加大音量:你有什麼資格打游戲?你考試第一名了?老師講的知識點你都學會了嗎?
隨后傳出砰的一聲,大概是關門聲。鄰居家的兒子確實挺讓人著急的,已經離中考時間只有十幾天了,還要每天打游戲,鄰居一說起這事就直搖頭。
鄰居一度認為:打游戲是浪費時間、浪費生命,影響學習成績。
游戲,在有些父母和老師的眼中,是萬惡之源,是洪水猛獸。鄰居告訴我,他兒子就是因為玩游戲,成績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脾氣暴躁、視力斷崖式下降……聽他的意思,游戲就是讓他兒子變得不好的罪魁禍首。
從小被允許打游戲的孩子,與被限制打游戲的孩子,有2點明顯差距
表叔家的兒子壯壯從小就喜歡玩游戲,但是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。小時候,老師一直夸他反應力快,當老師說完題目,同學們都在沉思的時候,壯壯就已經有了答案。
據說,壯壯每個學期都被評為「三好學生」。我對此感到很好奇,一個喜歡打游戲的孩子,成績卻如此優異。
上次我去表叔家玩之后,心中便有了答案。壯壯放學回家首先會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,然后復習當天的學習內容,把該背該記的知識點都熟記之后,他就可以自由安排了,比如玩游戲。
鄰居家的兒子和表叔家的兒子從小都喜歡打游戲,但是他們的狀況卻大不一樣。通過身邊的案例,以及查看資料發現,從小被限制玩游戲和被允許玩游戲的孩子,長大后有2點明顯差距:
1. 報復性補償
在這個電子產品紛繁復雜的時代,玩游戲的孩子并不少見。在小區散步的時候,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:一個孩子拿著手機玩游戲,身邊圍著一群孩子觀看。
這個時候,那群圍觀孩子的心理可想而知,因為他們內心也非常渴望能像那個孩子一樣,拿著手機玩游戲。
這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的「嚴格要求」,不斷壓制內心的渴望。但一旦逃離父母的「魔掌」就會開始報復性補償自己。
就像我一個大學同學一樣,從小父母就不允許她吃辣條、冰淇淋等,但是到了大學,她隔三岔五就會去買那些小時候被禁止的所謂的「垃圾食品」。
2. 在親子關系方面存在差異
有這樣一個場景,相信大家并不陌生。上次在餐館吃飯的時候,一個小男孩對媽媽說:「媽媽,可以把手機給我玩會兒游戲嗎?」
「不行!」媽媽扔下兩個字繼續吃。小男孩露出了失望的表情。
如果孩子的要求每次都被拒絕,他很可能會懷疑父母是否愛他。
要不要禁止孩子打游戲?
之前看到一位網友講述過自己的游戲經歷,他為了不被父母抓住,練就了一生絕活。
只要聽到任何風吹草動,他就會立刻把手機放在一旁,然后立刻拿出書本假裝看書,一邊看書還一邊用筆勾畫重點內容。
父母見此情景,甚是欣慰,事實上,這只是假象而已。
生活在這個時代,想要孩子不接觸游戲,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。與其讓孩子偷偷摸摸玩游戲,不如主動給孩子介紹游戲,讓孩子了解玩游戲的利弊,從而合理分配玩游戲的時間。
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里寫道:那些值得稱贊的好行為都是適度的,不足和過度的行為都是不明智的。
因此,游戲是可以玩的,但是要適度,要掌握好分寸感。這就需要父母正確地引導:
① 如今益智類的游戲有很多,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篩選出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戲。
② 家長嚴格控制玩游戲的時間,比如每次玩游戲不超過半小時,每周玩三次。
③ 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戲,在愉悅身心的同時,增進親子關系。
凡事都有它的兩面性,就看你如何看待。
延伸閱讀——————-
(1412)
Leave a Reply
View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