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 by @i_lovememe520View on Threads
一提到孩子的「智商」,大部分媽媽都會來精神了——哪怕你是恭維,但只要你誇我家孩子智商高,我也會高興。
那孩子智商到底咋樣呢?
其實,我們真的能從孩子平時的表現中,看出一二。
「高智商」的孩子,5歲前就有3個「徵兆」,中一個就偷著樂吧。
一:開口早,還特別「會說話」
語言開口早的孩子不少,但高智商的孩子,常常不止是「說得早」,而是「說得有內容」。
他們不只是會模仿句子,而是能表達自己的邏輯、情緒,甚至「懟」你一臉清晰的因果關係。
比如你說:「現在不能看電視。」
他接著就來一句:「可是剛吃了兩碗飯了,你剛剛也說過,吃兩碗飯就可以看。」
他不是在頂嘴,而是在反駁你的「邏輯」。
這種孩子,語言是他們表達「思考」的方式。
他們會在3-4歲時,用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句子,來試圖改變你的決定,或者挑戰你的規則。
再比如,他們很可能會主動講故事,還能不斷「續寫情節」。
你說一隻貓爬樹了,他能接著編3分鐘:「它是不是去找自己的小夥伴?
然後遇到了一隻狗……」
這不是「話癆」,這是「語言+想象+推理」在一起跑馬拉松。
語言能力,是智力的窗口。
孩子不是說話早就是聰明,而是表達能力強+邏輯能力強+辭彙使用高級,才是高智商的語言底色。
所以,如果你家孩子3-4歲就是個「話癆」,愛反駁你、愛編故事、愛邏輯清晰地講事情。
那就不要急著「打斷他」,很可能,你正跟一個小哲學家在對話。
二:專註力超強,對「奇怪」的東西著迷
高智商的孩子,小時候常常有一點「沉迷」。
他們拼積木,一坐下來可能就是1小時;也可能對一個按鈕反覆按、研究半天。
你覺得是「鑽牛角尖」,但他們的大腦正在飛速運轉。
這種孩子,很早就展現出深度專註的能力。
不是我們讓他「專註」,而是他天生能對某些事物全神貫注,別人叫都叫不動,餓了都不記得。
比如他對拼圖特別感興趣,就會反覆拆、拼、嘗試各種可能。
你喊吃飯,他說:「等我拼完這一塊。
」
你以為他是「執拗」,其實,他是在練「邏輯建構」和「空間想象能力」。
再比如,他迷上了恐龍,就能連續一周只講霸王龍和三角龍,還能糾正你念錯的名字:「不是『翼龍』,是『無齒翼龍』。
」
這就是興趣驅動型的專註,是創造力的起點。
所以,當孩子在專註於一件事時,我們別覺得他磨磨唧唧,也別急著打斷他研究螞蟻爬哪條縫。
他的大腦神經,也許正在組建一套高效、縝密的邏輯系統。
三:特別敏感,情緒豐富,像個「小大人」
高智商的孩子,有時讓人覺得「不像小孩」。
他們對別人的情緒特別敏感。
你一個嘆氣,他會問:「你怎麼了?
是不是不開心?」你說「沒事」,他會盯著你說:「可是你笑得不開心。
」
他們能捕捉很多大人都忽略的細節:
「爺爺沒說話,他是不是生氣了?」
「這個故事裡的小狐狸很孤單,它沒有朋友。
」
有的孩子,甚至會因為故事裡的小動物受傷而掉眼淚。
這不是「玻璃心」,而是情緒感知力極高。
這種敏感度,和高智商、創造力、共情力都有緊密關係。
心理學里有個詞叫「高敏感孩子」。
這些孩子,長大后很多都是藝術家、科學家、治療師。
他們不僅聰明,還「看得見別人看不見的情緒」。
你看不懂,他卻已經敏銳地感知到了別人的情緒。
四:如何培養孩子的智商?
天賦是一顆種子,環境是陽光和水。
聰明的孩子不是被「教」出來的,而是被「激發」出來的。
我們想要培養高智商的孩子,從生活中的細節就能開始。
下面這3個方法,簡單又實用,你隨時都能用上。
①方法一:多講「有對話感」的故事
很多家長講故事,就是照著繪本念。
但聰明的做法,是講完故事,引導孩子「反問」和「腦補」。
比如講完《三隻小豬》,我們可以接著問:
「如果你是第三隻小豬,你會怎麼建房子?」
「如果你是豬爸爸和豬媽媽,你會給小豬們交代什麼呢?」
孩子開始想象、判斷、表達,語言邏輯和批判思維都在暗暗成長。
講故事,不是聽完就完了,而是讓孩子「參與到故事裡」,這才是動腦筋的開始。
②方法二:留出自由「無聊」的時間
很多研究都發現——過度安排,會扼殺創造力。
有些家長,會把孩子的時間排的滿滿的:這個點要什麼班,那個點該做什麼事。
孩子像陀螺一樣轉不停,就沒法主動去開發自己的大腦。
我們給孩子每天留一點「發獃」或「自己玩」的時間,不插手、不打斷。
你會驚訝地發現,孩子會自創遊戲、發明玩法、把兩個杯子當成「外星飛船」。
這些「無聊時間」里,大腦最活躍,想象力最自由。
所以,不是學越多越聰明,而是會自己玩、自己想、自己構建的孩子,最有成長力。
③方法三:允許孩子提問,哪怕你不知道答案
高智商的孩子,最明顯的特徵之一,就是愛提問。
但很多家長怕答不上來,就會說:「別問了」「你還小呢」「長大了你就知道了」。
其實,回答不出來沒關係,關鍵是別打斷他問問題的勇氣。
我們可以這麼說:
「哇,這個問題太難了,咱們一起去查查資料?」
「媽媽也不知道,但你猜猜看呢?」
「這個問題太棒了,我要寫下來!」
孩子會覺得:原來問題是值得被重視的。
於是他會更大膽去思考、去探索。
這種心理上的「思維自由」,才是真正智商的起點。
我們不需要知道「十萬個為什麼」,也能養出有思維力的孩子。
只要我們肯陪、會聽、能給孩子一點點自由思考的空間,他的大腦,就會悄悄發芽,慢慢開花。
延伸閱讀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歡迎來下水道觀看更多都市傳說👉https://lihi3.cc/c5H8h
(991)
Leave a Reply
View Comments